2021 Reading Project # 15 數位幸福學

人生RPG
Aug 7, 2021

人生RPG IG & 人生RPG FB

作者:Amy Blankson 艾美・布蘭克森

心得:

科技產品不斷引領人類走向更快速以及方便的生活,但人類似乎在某些層面還未全面跟上。自己也不斷想像更方便的未來,但卻忽略到我們是否能因為科技產品而能夠變得更加快樂?隨著網路意見領袖(網紅)不斷向大眾告知自身的心靈狀態因為科技而變得更加脆弱,近期知名的網紅阿滴也勇敢向大家坦誠遭受到憂鬱症的打擊。這讓我想到在「這一生的幸福計畫」書中作者提及憂鬱症患者平均需要九年才會接受第一次療程。所以是否有方法在不斷進步的現今及未來,讓人們變得更加幸福以及開心,而不是心靈飽受科技剷平所荼毒?

本書作者提出了三大問題與五大策略,來面對關於未來幸福的看法。

三大問題:

我們將何去何從?

開頭作者透過佛羅里達的赤蠵龜遭受城市的光害影響來反思人類也遭受數位科技產品的「光害」,近十年科技產品不斷透過大小不一的螢幕製造「光害」吸引人們分心去注意螢幕的內容,進而影響人類的安全及健康。開車回覆簡訊、不斷敲擊鍵盤與螢幕的手指、低頭彎著專注螢幕的脖子、直盯著人造螢幕的眼睛、回覆瀏覽刷新不停出現的動態,這些在人類演化進程中近似反作用力的行為不斷製造全新的健康安全問題。書中提及70%的千禧世代自認患有數位性視覺疲勞症候群,睡前的螢幕彷彿告訴大腦天還沒黑一般影響著褪黑激素。科技也讓隱私在某些時刻變得毫無保留的曝光在大眾之間,書中提及為了追蹤子女的網路動態而疲於奔命,而自身也對抗網路隱私與身份。這些都是過往科技產品尚未問世時所沒有的問題。所以與其放飛自我,作者告訴讀者不如試著開始控制這些從未出現過的事情,如同在馬背上放任馬兒狂奔或是嘗試駕馭馬兒。

沒了科技,我們會比較好嗎?

科技對於作者如同潘朵拉的盒子好壞參半,試著思考若完全屏棄科技產品,完全脫離上一段文章所提及的文明病,那麼我們是否也會錯過一些科技曾帶來的美好。這一段讓我想到近期新聞因為疫情關係,準備離開人世間的人透過螢幕與親友告別。若沒有科技產品是否最後一面會成為一種心中的遺憾或是內咎?而現今努力研發的自駕車若能完成,人類將從方向盤的桎梏當中解放,增加人類一天近一至兩小時的可利用時間。而疫情引起如同日本黑船開國的WFH的全新生活,讓許多行樣讓通勤時間直接歸零。雖說WFH的正反意見能持續探討,但很多時候我們跟著時代演進科技進步享受到前人從未有的生活,拋開科技,可能會比較開心,但始終我們必須跟著浪潮去面對科技帶來的日常生活改變。

未來的幸福會是什麼樣子?

曾經國民生產毛額GDP決定著一個國家是否繁榮進步,隨著科技不斷消耗人類的心智,幸福與否議題漸漸浮現檯面,開始成為評價一個國家的指標之一(美好生活指數,台灣第42)。對於幸福,若是擴大到哲學層次我想會來的更加艱深,所以作者被親友提醒要實用以及輕鬆。科技產品若是潘朵拉的盒子,我們如何在這當中尋找幸福?解方便是作者下方所提及的五大策略。

五大策略:

穩住陣腳:

科技之光的誘惑一直打斷人們的注意力,也嘗試讓這些光成為毒品讓人成癮,也會形成所謂的幸福懸崖,如同我們嘗試新的手遊,但沒幾天後那種喜悅感消散之後又再尋找新的手遊或是其他關注的內容。在這個方式作者提供了一些方式協助我們「穩住陣腳」。

善用第三隻腳:建立自身對於科技產品的價值觀。可能是與同事告知在休假時不會回應電子郵件,又或者是與家中小朋友約法三章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點。

減少分心的因素:刪除不必要的訂閱郵件或是垃圾訊息,可以降低點開電子信箱的次數降低分心的可能,關閉不必要的通知(Line訊息)。

選擇回應科技的態度:作者提到「擁抱者」、「接受者」、「抗拒者」三種類型。就自身的媽媽來說,在早上使用Line傳長輩圖,這個時刻她是擁抱者。但在使用網路銀行這種沒有存摺的時刻,她是抗拒者。所以我們要在不同的時刻,確定自身對於科技的態度。

了解他人的目的:此刻網路時代隱私安全成為一種最重要的先決,所以我們要先關注自身的隱私或個人資料會被他人或程式如何使用。作者提醒讀者要掌握三個「P」,分別是「Privacy隱私」、「People-finding個人檔案」、「Password密碼」。

參與投入不置身事外:對於此段的認知,我認為是要有意識地使用科技產品,在當下知道使用科技產品的背後原因。自己也有時候會再睡前無意識的滑PTT,滑完時已經距離上床超過一個小時,這便是置身事外的使用科技產品,所以要讓自己知道為了什麼原因使用科技產品或是App。更簡略的說法可以歸納為現在使用科技產品對自身是有害或是有益。

張貼目標在顯眼之處:若能清楚執行目標,其實某種程度也能降低科技產品無謂的使用及時間消耗。但執行目標前要先釐清自身的目標為何,可能進辦公室的一大早知道要做什麼,但無意義的會議及電子郵件不斷攻擊腦容量,到了下班就忘記自己要做的事情。下班告訴自己要完成設定好的目標也因為無腦滑手機而浪費了時間。所以將目標擺在顯眼之處,可以提醒自己隨時關注在目標之上,降低無意義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

了解自我:

有些時候我們在遭遇挑戰或問題時,可能會不經意的說出我不會或是自己沒辦法完成的負面言詞,這就會陷入作者所提及的「錯覺輪廓」。作者從作者本身跑一下就喘到完成半馬來形容錯覺輪廓。有時候只是自己沒有嘗試或是挑戰,但如果能慢慢增加挑戰並透過數據或是科技輔助知道自己的進步,這個時候會發現自己是可以完成某些自己當初可能覺得無法完成的挑戰或是問題。

而在面對生活時刻或一些決定,作者建議讀者可以「放大小決策」,因為每一步的累積都可能會有類似「蝴蝶效應」般的影響或是改變,而每一個決策及決定往往並非單獨成立,都是一連串的決策與決定造就下一個決策或是決定,所以在每一個時刻都應該小心地做出判斷。

透過科技產品我們也能更加的瞭解自己,iPhone現在會告訴你這週又使用了多久的手機、Apple Watch會告訴你這週平均消耗的熱量,科技產品或是技術能幫助人們以更細微的角度幫助人類理解自己的狀況,也就能透過這些資訊做出改變或是變得更好。作者也提及社會重要的創意往往來自一個微小的改變開始。

訓練大腦:

此部分作者告訴讀者培養樂觀心態及訓練大腦的好處及優點。正向積極的大腦生產力會提高32%,創意會提高三倍,敬業態度提高十倍。而在培養樂觀心態或是訓練大腦時,可以輔以科技產品追蹤自己的訓練進度。而訓練大腦也可以放大察覺認知

為幸福營造棲地:

在營造幸福的場所與科技的互動中,作者告訴我們要理解科技是敵是友,將無益或是會影響幸福的科技移除。摩爾定律帶來的科技改變也宣告者我們將迎接更多科技產品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住所及日常中,久而久之進入到的產品因為時代退化成沒有使用的東西,而人們又因念舊無法丟棄,混亂的空間降低人們的專注力。在這不斷迭代的科技中學會斷捨離也成為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上述所指的是現實中的「硬體空間」,而在我們無法真實觸摸的「虛擬空間」內,混亂的問題一樣值得關注。環境對於大腦有著強大影響力,無論真實或是虛擬的空間我們都需要進行整理。虛擬空間可以透過「雲端硬碟」、「刪除大型檔案」、「刪除重複檔案」、「歸檔電子郵件」來進行。對於空間作者還特別提到了「職場」,工作環境也是人們平常所使用的空間之一,作者透過Google的開放式空間來探討職場的環境。可能一開始對於Google的工作空間感到新奇,久而久之就降低了新鮮感而感到習以為常,環境能影響幸福但無法決定幸福,本身的出發點(價值觀)才是關鍵。在職場環境方面作者建議讀者可以透過「策略性的關閉電子產品」、「收起手機聚焦工作」、「增添環境意義」、「將生活氣息帶入職場」、「營造緊密的文化」來提升職場環境的幸福感。

以特意自覺從事創新:

對我而言科技的本質始終來自於要讓人們走向更好的狀態及生活,所以若是回到此根本,人們還是能透過科技迎接幸福。在這個篇章,作者表達能將幸福置入於網路之中,唯一要注意的是在幸福與科技當中,要如何像走鋼索一樣的取得平衡也是人們需要努力的課題。有時候一個發念或是心願透過科技就能改變整個世界,這讓我想到去年的口罩地圖建置者吳展瑋先生,透過一個微小的心念創造出台灣人都能夠利用的作品。而這個對於作者來說就是透過科技去對人類整體有所幫助。在未來的時代,作者表示我們可以成為協作者與人道主義者來為未來創造出更多幸福的可能,如同吳展瑋先生一樣透過科技幫助人們。網路時代的消費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作者在這部分也告訴讀者要成為一個有意識的消費者,顧及社會責任以及關心自身的數位足跡是未來要列入的選項。清心的杯子從保麗龍改成塑膠杯,我想這也是一種有社會責任意識的改變,在先不提及保麗龍製造商與清心的關係之前。試著思考對於未來的想像,並且試著透過科技的影響力幫助改變這個世界。

--

--